赓续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三八路社区
|
来源:自贡市民政局类别:公共文化发布时间:2024-10-31阅读:次
|
|
一、区域位置
三八路社区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东南部、东盐都大道北侧,成立于2014年1月,辖区总面积2.21平方公里,下辖三八路、火车站、伍家坝3个片区,辖35个居民小组,2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5785户,常住人口10028人,是东兴寺街道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三八路社区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6个。
二、地名由来
三八路位于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境内,起于交通路口,止于鸿鹤路,长722米,宽13米。历史上因这条公路的建设主力全部是妇女而得名“三八路”。
1958年7月,自贡市人民政府在市人民公园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筑路动员大会,数以千计的妇女们参加了动员会,这是源于1958年我国正值全民炼钢大战期间,社会上几乎所有的男同志都去参加大炼钢铁了,所以建设由火车站通往鸿化厂公路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妇女们身上。妇女们参加完激动人心的动员会后,由数千名妇女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妇女已经50多岁,而最小的只有16岁。在筑路战斗的过程中,自贡市的妇女建设者们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吃苦耐劳的勇气,并且指挥部在筑路大军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大战45天,削平松毛山,建好三八路”。在这充满豪情壮志口号的激励下,妇女们挺起瘦弱的肩膀,伸出纤细的手臂,与坚硬的岩石展开了较量。没有风钻开山,就用沙钎打眼,没有汽车运渣,就用鸡公车搬,几十天下来彻底削平了一整座松毛山。“三八路”妇女筑路大军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屹立在“三八路”旁,当一条条宽敞的城区大道纵横往来与“三八路”相连,自贡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便捷的时候,自贡人的心中更加难以抹去对当年成千上万盐都妇女修筑“三八路”的深刻记忆。
三、建制沿革
东兴寺街道原三八路社区、原火车站社区、原伍家坝社区3个社区于2014年1月合并为三八路社区,名称沿用至今。
四、历史文化资源
蜀光中学敬思碑。敬思碑位于自流井区东街伍家坝社区218号,位于蜀光中学校内,修建于1944年夏季,坐东向西。占地面积为16.32平方米。敬思碑位于亭子山腰惜阴楼旁边,为学校1944届高中毕业班同学留给母校的纪念,寓意“尊敬师长,思念母校”,并刻有碑文。敬思碑整体为长形圆柱体碑,碑直径为1.2米。下部有四层圆形台基,最大直径为4.56米。学校在60周年校庆时,对敬思碑进行了修复。
蜀光中学老教学楼。蜀光中学老教学楼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东街伍家坝社区218号蜀光中学校内,老教学楼始建于1937年,坐东向西。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老教学楼整体为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教学楼内有讲堂、办公室、库房、礼堂。教学楼共为三楼,面阔35米,进深48米。近年,蜀光中学进行教学楼维修,对老教学楼表面进行了贴砖修饰。蜀光中学是自贡盐商集资修建的自贡第一所中学,蜀光中学老教学楼整体建筑设计精良,形态考究,对研究近代自贡盐商、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张伯苓记事碑。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东街伍家坝社区218号蜀光中学伯苓亭内,石碑刻于抗日战争时期,坐东向西。张伯苓记事碑是由黄浆石雕刻,碑宽0.6米、长1.2米。碑文由江庸撰写、沈尹默书,记录了蜀光中学的建校历史。张伯苓记事碑,以简洁的语言,反映了自贡近现代史上,政府、企业家对教育的重视,对研究近代自贡盐商、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蜀光中学惜阴楼。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东街街道伍家坝社区218号蜀光中学校内,坐东向西。修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为21.5平方米。蜀光中学惜阴楼位于亭子山腰,为学校1945级毕业生为了表达对母校热爱之情,临别前在校园留下的纪念钟楼。钟楼建成之际,学校特请曾经两次亲临蜀光中学发动抗日献金的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惜阴楼”三个大字,镌刻在钟楼上。1958年毁于雷击,1995年11月30日,惜阴楼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并由学校1945级毕业生捐资在室内立“惜阴楼记”石碑1通。钟楼基座宽4.34米,通高8.85米。蜀光中学惜阴楼建筑设计精良,形态考究,对研究近代自贡教育、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五、产业发展
以三八路社区、三八路社区公司(自贡市文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辖区商会,以“低偿+公益”的形式开展多次商会活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名优势,发挥品牌效应,与辖区内商家融合发展,其中商会会员“柴房会”的美食菜品深得社会大众喜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