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开发 地情开发

返回完整页面
刘光第“应九姓乡试”之谜
来源:自贡市地方志办类别:地情开发发布时间:2024-11-14阅读:
刘光第“应九姓乡试”之谜
曹龙乾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是富顺历史上众多知名进士之一。其于清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从此步入仕途进京效力,并参与“百日维新”,直至维新失败被捕遇害,年仅39岁。刘光第作为富顺才子典型代表之一,不仅政治才能突出,对于富顺的文学贡献也是青史留名,其遗著《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让今人能够从诗文中窥探其生平经历。而其一首《应九姓乡试已得水牌覆试被落》,则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曲折求仕的历史趣闻,当年差一点,刘光第就成为泸州进士了。该诗文这样写道:
何心异地卜飞腾?为看忠山借此登。
墨卷协查知学籍,青襟未领已宾兴。
人夸朔野千金骏,天养南溟万里鹏。
怕作将邪先挫折,肯从圭壁去觚陵。
       当年刘光第为求仕途,在光绪五年(1879)赴泸州以九姓乡客籍身份参加院试,成绩优异获得“水牌”,但因遭人举报冒籍,即被取消资格。其实,清代富顺县本属叙州府,刘光第为何要到泸州参加院试呢?这从九姓乡的历史沿革中可见端倪。
“九姓乡”历史沿革之久
       清代九姓乡,即今兴文县东部原古宋县区域。经查光绪《九姓乡志》等史料,该区域在古代历来属少数民族(夷僚)聚居地区。宋仁宗皇祐中,叙州将兴文山区夷僚纳土归化为齐民,朝廷赐以九姓曰“罗、列、吕、惠、乐、虞、董、尚、奇”。此后,经元、明两代,九姓之地历宋州、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九姓长官千户所、九姓长官司、九姓司,最后改属泸州直隶州。
       清道光二年(1822)改土归流,九姓司改为九姓乡,保留土司名号,仍属泸州。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九姓乡为古宋县,以泸卫城为县治,仍保留土司名号,并改隶永宁直隶州。民国取消九姓土司名号,并先后改古宋县隶属下川南道和四川省第七行政督查区。1949年12月古宋县解放后,又改属泸县专区。至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撤销古宋县,其地并入叙永县。1983年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又将叙永县原古宋县辖地划入兴文县;两年后,兴文县政府驻地迁往今古宋镇。 
九姓乡暨古宋县建置沿革简表
朝代 年代 时间 名称 事件 等级 隶属
皇祐中 (1049-1054) —— 叙州将兴文山区夷僚纳土归化为齐民,朝廷赐以九姓曰“罗、列、吕、惠、乐、虞、董、尚、奇” —— 宋卅

 
至元中 (1264-1294)
 
九姓长官千户所 立九大族之后裔九人为总把,改立宋州为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不久改九姓长官千户所 (军事机构)
 
永宁路
 
洪武六年 1373 九姓长官司 九姓长官千户所改设九姓长官司,治所设清晏场(九姓场),编户5里 县级 永宁宣抚司
 
成化四年 1468 迁泸州卫于九姓司渡船铺筑泸卫城
天启四年 1624 长官任祈禄因平奢崇明变有功,加授泸州卫守各,侨居泸卫城
天启六年 1626 因奢崇明叛变永宁宣抚司被废,九姓司改属泸州直隶州 泸州
 

 
顺治四年 1667 九姓司 长官任长春投清,行政隶属泸州州判,军事属泸州卫管辖 泸州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裁撤泸州卫守备,卫地并入九姓司
道光二年 1882 九姓乡 改土归流,九姓司改为九姓乡,仍隶属泸州,保留土司名号
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古宋县 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安边治匪”,奏改九姓乡为古宋县,治泸卫城,裁泸州州判,保留土司名号
民国 元年 1912 古宋县 取消九姓土司名号 川南(泸州)军政府
二年 1913 改隶下川南道(后改永宁道) 永宁道
二十四年 1935 改隶四川省第七行政督查区 四川省第七行政督查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50 古宋县 属泸县专区(后改隆昌专区、泸州专区) 泸州专区
—— 1960 —— 撤消古宋县,其地并入叙永县,为叙永县古宋区、共乐区、大坝区 —— 叙永县
—— 1983 —— 叙永县古宋区、共乐区、大坝区划入兴文县管辖 —— 兴文县
图1:九姓乡暨古宋县建置沿革表
“九姓乡”县域辖地之小
       九姓乡自明洪武六年设司以来,至清光绪年间虽已有500余年,但其总辖境一直保持在今古宋镇周边一带,可以说是川南范围内最袖珍的县级政区。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九姓司辖在城、第二、第三、义路、得用、金鹅6里。道光初年改设九姓乡时,仍辖上述6里。至光绪三十四年改设古宋县时,又从西北划入江安县共乐乡大半,正西划入兴文县大坳口,东北划入纳溪县镇溪乡大部,正南划入兴文县六合乡,东南、东北划入永宁县插花地。县设义合、玉屏、共乐、鹤盘、镇溪、青川、得用、金鹅8乡。
图2:九姓乡暨古宋县辖境示意图
       清末九姓乡虽名为“乡”,但仍为泸州所辖县级行政区,其所辖各里,相当于今乡级建制,等同于清末富顺县所辖各保。而清末富顺县共辖有107保,虽各保面积大小有别,但如此大的数量差异,可看出清代九姓乡所辖境域之小。九姓乡其时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兴文县之古宋镇大部、大河乡大部,及五星镇、共乐镇东部少量区域,仅占今兴文县境域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与清代富顺县辖境相比,九姓乡则相当于富顺县的六分之一。
九姓乡不仅面积小,其人口也十分稀少。史料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全邑(时为九姓司)人口共8105户25591人,其中还有大量夷民;而在同一年,富顺县的总人口有40609户178027人之多,是九姓乡人口的7倍。
图3:清末九姓乡与富顺县位置对比示意图
“九姓乡”科考冒籍之滥
       九姓乡不仅人口少,因其自古以来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存在大量夷民与汉人杂居,其文风开化也较周边富顺等县更迟更弱。据光绪《九姓乡志·选举》记载,九姓乡仅在清乾隆和同治年间出了两位进士。在明初设立九姓司之始,朝廷就对该地教育颇为照顾,按例每年各有8名文武学额和20名禀生名额,由于九姓司稽查严密,外籍无从冒考。
       清道光二年,九姓司“改土归流”为九姓乡后,按规定:“九姓乡童生,与泸州童生同日考校。该处界连纳溪、江安、叙永、永宁、兴文,各厅县之中恐有歧冒之弊。所有九姓乡粮民铲户、立户、拨粮等事,均令赴州呈明过拨,以便考试查对。”即查验考生是否是当地纳税的粮户,决定其是否具有参考资格,但实际上情况并不那么简单。此前由于受制度保护,文风开化滞后的九姓乡本地生员与周边其他州县生员相比毫无竞争力。当保护制度被打破,外来生员大量流入,本地生员则会遭受灭顶之灾。
       据史料记载,因九姓乡距泸州三百余里,难于查核,毗邻州县乘机混考,参考禀生多系富商巨室及身家不清之人,导致本乡文童不能上进。每场考试本地童生不过三十余人,冒籍者竟有八九百人之多。外县生童咸称九姓乡学为‘小北闱’,岁科两试,取文武进士二十四名,本地无一人。可见当时九姓乡科考冒籍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至同治年间张之洞主政四川,对九姓乡科考冒籍问题进行处理,将符合资格的人分为土著和客籍,并规定客籍核查标准。但由于客籍准入条件十分宽泛,以童生论,只要以前有学籍,或者在本地纳税,就可以参考,所以这种方法利客籍。然而张之洞的处理办法是暂时性的,虽然通过核查冒籍资格而不至于使土著学额全军覆没,但并没有改变这个大趋势。光绪三年,四川学政谭宗浚发现,“九姓乡学,向为冒籍渊薮,已几数十年矣”,直至清末废除科举,九姓乡科考冒籍问题都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正是由于九姓乡历来人口较少,加之夷民聚居文风开化不足,以及当地科考制度的纰漏,导致大量外籍生员涌入九姓乡冒籍参考成为常态。这有点类似于如今的高考移民,中东部地区的中等生,为了考取好的大学,不惜举家迁移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过,今日的高考移民有健全的制度,而当时九姓乡科考冒籍却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
图4:刘光第科考地图
刘光第“应九姓乡试”
       在九姓乡以北一百六十里之外的富顺赵化,家境贫寒出身卑微的刘光第,靠自身勤学苦读,于光绪四年(1878)二月在本县参加童子试,遇知县陈锡鬯赏识,拔置案首,因感念于心,作诗《岁试富顺得案首》。四月,刘光第参加叙州府试,又受知府史琴笙赏识,拔置府试前茅,再作诗《府试闻史琴笙(嵩秀)郡尊报偿余初覆文卷,感而有作》。按规定,刘光第本应以富顺籍身份在叙州府参加更上一层次的院试,但一心求取功名的刘光第,或许是为了避开众多富顺同乡才子的竞争,有鉴于上述九姓乡种种漏洞,遂于光绪五年赴泸州以九姓乡客籍身份参加院试。但刘光第既不是九姓学籍,也未在九姓纳税,自然不符合九姓乡客籍条件,他虽文笔出众获“水牌”,但还是因遭人举报冒籍而被取消资格。刘光第为此心中闷闷不乐,遂作有前文所述那首《应九姓乡试已得水牌覆试被落》。
       值得一提的是,九姓乡历史上的第二位进士杨钧,竟也是富顺人。杨钧于同治五年(1867)在九姓乡考中举人,又于同治十年(1871)考取进士,并先后任湖北应山、宜城、竹山、咸宁等县知县,旧《富顺县志》亦将其收录为富顺进士。杨钧是否冒籍参考暂不得而知,但刘光第以九姓乡客籍参考,或许也是受到了这位富顺前辈事迹的启发。不过从今人的角度看,如果当时刘光第没被举报冒籍,那他或许就会像杨钧一样入籍九姓乡以继续参加科考直至考中进士,如此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就是泸州人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刘光第并未因此而气馁。在母亲的勉励下,他继续发奋苦读,于光绪六年(1880)再次以富顺籍参加院试,受到主考官四川学政使陈懋侯的赏识,成功考取秀才,高兴之余又作有诗《院试学使陈伯双懋侯先生评文卷有字秀语,余素不喜书,为感且愧,赋诗纪之》。此后刘光第在光绪八年(1882)赴成都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九年进京殿试名列二甲第88名考中进士,实现了报效朝廷的梦想,最终为推动国家变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刘光第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而九姓乡的历史沿革与科考制度,也成为我们了解刘光第读书求仕的重要背景与参考。
 
 
分享到: